清晨,随着村民陆续上工,留坝县江口镇青岗坪村的食用菌冷棚、蔬菜基地、育苗基地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小山村焕发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又上涨了,将有更大能力改善民生,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村党总支书记刘国强说,从“空壳村”到村集体经济和百姓收入逐年增加的“产业村”,得益于确定了“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的帮扶下,青岗坪村走出了一条项目带动产业、产业带动百姓致富的新路子。
青岗坪村的蝶变,是全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
“小村庄”与“大会堂”,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共同富裕,是今年全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说明,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努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钱包再鼓一点、公共服务再好一些,群众对美好生活始终向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落点要实,关键在干。确保做一件成一件,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变为现实。
推进共同富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很关键,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也很关键。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我们村因临近汉水源自然保护地,不能发展工业,又长期没找到适合本村的特色产业,村里留不住年轻人。”宁强县汉源街道东门村党支部书记陈方健说。
怎么发展?村“两委”一次次座谈、考察、想出路,发现作为水源保护地,东门村有生态优势;村南边有1400多亩乔木,为发展林下中药材提供天然条件。
这两年,陈方健带领着全村干部群众一边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高全村环境风貌;一边号召村民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如今,这个小山村已发展了270多亩茯苓、淫羊藿、冬花等中药材,并建立起了社区工厂,对中药材进行粗加工,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19万元。
“在东门村的探索中,我们总结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干,能挣钱。发展社区工厂是一条好路子。”陈方健说。
他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协助基层招引劳动密集型、产能效率高、能切实提升员工收入的优质企业;同时,组建一支由经验比较丰富、思维活跃的行业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深入县区基层乡镇、街道、农村社区,为社区工厂的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出台本地用工优惠政策,引领企业就近招工、本地招工,为留守妇女、青壮年劳力、失地农民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就业岗位,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强社区工厂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来自巴山深处南郑区福成镇的市人大代表尹玉芹,从开办茶叶企业,到成立专业合作社,再到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一步一步地由一名淳朴的农家妇女成长为市巾帼建功标兵、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在政府扶贫项目的带领下,她的企业每年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100余人,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切实解决了当地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也是实现‘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尹玉芹说。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尹玉芹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反映群众愿望和诉求。她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作为秦巴山区重要农业基地,近年来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了以茶叶、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体系。然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弱、科技支撑不足、产销衔接不畅等问题。
她建议,实施“全链提质工程”,延伸产业链条。在县区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茶叶精深加工、绿色蔬菜开发、中药材萃取、食用菌即食产品,对入园企业给予设施设备等投资补贴;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增收;推动科技赋能,推广“5G+智慧农业”,降低人力成本;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带领企业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配套设施设备;构建“品牌强农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放眼天汉大地,智慧农业慢慢的变成了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传统的种植技术相比,传统的叶菜种植通常只能实现一年两到三茬,而气雾栽培方式种菜则将种植周期缩短到了一个月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农民可以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种植更多的叶菜,从而增加了产量和销售额……”2月17日,政协委员们分组讨论时,姜山向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气雾栽培技术的优势。
“作为新农人的代表,我将继续专注于科技农业领域,致力于推广和扩大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经营高品质的番茄、甜瓜等农产品的品牌化销售,探索出一条农业高水平发展的道路。”姜山在谈及今年的委员提案时表示,实现果蔬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的加持特别的重要,但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他准备以种植的番茄为例,在会上提出《关于汉中市番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要做好品种创新与优化,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口的持续深化培训,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打造统一的汉中番茄品牌,制定品牌标准和规范,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茶产业是汉中覆盖面最广、产业链最长、综合效益最好、带动能力最强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当前,我市依托万亩茶园资源,推动“绿叶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茶旅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
“然而,部分地区存在茶文化挖掘不足、旅游服务产品同质化、基础设施薄弱,在吸引游客和投资方面面临较大挑战。”2月17日,在政协汉中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大庆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李大庆建议,要开发茶文化资源,着重讲好茶马古道与汉中的故事,保护和开发茶文化遗迹,布局茶馆文化景点,演绎好茶文化。要突出特色品牌,建成一批美丽乡镇茶园,逐渐完备茶旅融合基础设施,持续打造以茶庄、民宿、采茶制茶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体验等为特色的茶旅精品旅游线路。同时,要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消费诉求,积极招引知名品牌企业落户汉中,建立茶叶专供原料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形成供应链带动新茶饮行业发展。
从绿叶摇曳的茶园到诗意栖居的旅居地,汉中茶旅融合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守护绿水青山,更需用创意激活资源价值。当茶山变身“景区”、茶农化身“导游”、茶文化化作“乡愁记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将在天汉大地徐徐展开。
1、本系统适用对象:市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各县区政府,所有投稿用户需各单位授权后作为本单位唯一指定的投稿工作人员进行投稿,原则上不接受个人名义投稿。
2、用户首次投稿时,需先点击市政府网站首页右上角“注册”按钮,点击“忽略警告,继续访问”,进入用户注册页面,认真填写个人隐私信息,确定信息无误,点击“提交”按钮,同时,投稿用户需将注册完成的个人隐私信息,以表格形式(盖章)纸质版或加盖公章的PDF版向市大数据服务中心报备,经投稿系统管理员确认审核无误后,方可开通投稿账号。账号开通后,用户可访问投稿页面,点击右上角“登录”按钮,即可进行投稿。
3、所有投稿信息需经本单位领导审签通过,并承诺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所报稿件内容真实、文字准确,并对所投稿件承担一切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