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环新英湾,由市委环湾办牵头,采取面向国际招标的城市设计工作营形式,从多家国际国内高水准技术单位中遴选出三家联合体单位作为参与单位。三家联合体单位通过2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对场地的详细分析、结合环湾国土空间规划上位规划的指导和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国家战略,对环新英湾提出了各自的发展建议和规划设计思路。“这里是儋州”公众号特此将三家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展播。
以全球共生城市为目标指引,重新审视儋州在世界城市格局中的地位,在海南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南海家园·共生未来”目标愿景,研读习东盟建立对线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的“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东盟各国共建 5大家园——“和平家园、安宁家园、繁荣家园、美丽家园、友好家园”。打造“分层发展、岛岸协同”的空间特征。
为实现白马井新城的多重使命,项目提出“南海家园·共生未来”的目标愿景,期望将白马井新城打造成为中国“一带一路”面向东盟的“大客厅”,海南省发展第三极的“服务核”,儋洋产城融合创新的“主战场”,未来生态共生城市的“新典范”,项目围绕“城市生命体理念”,紧抓“家园”、“共生”几个关键词,从服务、产业、功能入手,建设高服务契合、高产业契合、高功能契合的服务国际、海南、儋洋的国际级滨水功能区。
在服务层面,从人群画像出发,最大限度地考虑国际创新人群、国际商务人群、儋洋候鸟人群等人群特征,确定了11项功能需求特征,实现服务与人群的高度契合。
在产业层面,最大限度地考虑儋洋一体化、洋浦港、海花岛等多层次产业需求,确定了贸易服务、科学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城市服务、文化休闲5大产业功能簇群,实现产业与区域需求的高度契合。
在功能层面,以“共生、共享、共建、共育、共创”为基本理念,确定了43处核心功能节点,实现功能体系与使命定位的高度契合。
纵观国际成功的滨海开发案例,离不开“分层发展、岛岸协同”,即充分的利用岸线凝聚城市活力,形成活力界面;充分引入轴带提升腹地景观,形成通海廊道;充分的利用磁极空间实现整体共生,形成磁力极核。为此,项目通过活力界面、通海廊道、磁力极核等塑造城市空间。
活力界面。项目充分的利用岸线这一最稀缺资源,塑造海岛梦幻体验带、海湾水上游乐带、滨海炫彩游憩带、城市舒适生活带、国际知识创智带、浪漫文艺湾、激情运动湾、蓝海体验湾构成的滨海“两带三湾”空间结构,并将服务不同的人群画像分层布局于不同界面。
通海廊道。通过三廊十楔将滨海生态、活力、文化带动到城市腹地。在海花岛对面,项目通过水韵、雨林、聚场、天街等手法塑造“通海达岛”的流动中轴,作为澹洋新城发展生长轴、全球共生城市展示轴、未来城市创新活力轴;在白马河边,通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形成城市文化水岸、民生聚点;在儋耳河上,通过科普教育功能置入塑造生态溪谷。
磁力极核。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国际经贸、创意设计、数字科创、城市服务五大磁极提升城市活力,承载核心产业功能,形成新城左脑、无界公园,新城中枢、商服慧芯,梦幻之岛、青创家园,智慧右脑、科技智岛,新城之心、水岸客厅。
关注双碳。该方案面向零碳城市提出三大集成方向与目标:注重蓝绿网络与城市形态的融合,蓝绿空间比例不低于40%,乔木灌木比例控制在50到70%之间,通过乔木、灌木、草坪碳汇量计算,打造城绿共生的融合城市;注重能水废的循环使用与综合管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能源供应、固废处理、水资源利用碳排的控制,打造集约高效的循环城市;注重建筑布局与资源节约的协同,以容积率1.5到3.0的中等开发强度为基准,打造零碳街坊与人性化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