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苗木产品 > 灌木

40年代的陕北延安照片中是延安的宝塔山一婆姨正在河里洗衣服
发布时间: 2024-12-19 20:41:23 发布者: 灌木

  延安,这座承载着中国革命厚重历史的城市,在 40 年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介绍延安宝塔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它是革命圣地的象征,也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在宋朝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因为山上有宝塔,人们又称之为宝塔山。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 1135.5 米,为周围群山之冠。

  宋代名臣范仲淹在镇守延安时,曾于此山筑寨坚守,抵御西夏的侵扰。山上的宝塔,原名岭山寺塔,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唐,明代曾重修塔身,清代也曾多次修缮,距今已有 1200 多年的历史。塔全用砖砌筑,其基座为唐砖所砌,平面呈八角形,9 层,通高 44 米。辟有南北二门,南门额书 “高超碧落”,北门额书 “俯视红尘”。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1956 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塔旁有洪钟一口,高约 150 厘米,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莲花纹饰,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纹饰,是佛道融合观念的体现。该钟铸造于公元 1620 年,原置于清凉山上,抗日战争时期被移置于此,曾用来报时、报警。

  在 40 年代,宝塔山作为革命圣地的象征,吸引了无数向往革命的青年和知识分子来到延安。山上遍布各种名贵乔灌木,林木茂盛,空气清新,夏季平均气温较市内低 3 - 4℃,自然景观十分迷人。

  宝塔山上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宝塔外,尚有宋代摩崖石刻、明代大铁钟、清代 “重修嘉岭书院记” 石碑、范公井、烽火台、古城墙及望寇台等文物古迹,还有日本工农党校旧址,古今名人诗词碑刻等景观。这些古迹和景观见证了延安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人们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延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靖边县天赐湾镇周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延安三市县,于延长县南河沟乡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全长 286.9 公里,流域面积 7725 平方公里。

  延河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 514mm,年平均气温约℃。流域以黄土丘陵沟壑地形为主,沟壑平均密度为 /km²,占流域面积的 90%,土壤类型以抗蚀性较差的黄绵土为主,植被属于森林灌丛草原。

  照片中 40 年代的延河里泥沙沉积,看上去水量不是很大。导致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近 50 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缘由分析表明,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自然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乃至黄河流域水沙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延河流域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严重,其水沙变化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代表了黄河中游地区水沙变化的趋势。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较以前减少近 50%,特别是进入 2000 年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较 60 年代减少 %。许多学者对黄河水沙减少原因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所用资料大多分布在在 2000 年以前,受数据序列长度的影响很难反应近期的水沙变动情况。延河流域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就开始了水土保持试验工作,70 年代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作初见成效,1997 以来国家又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强调延河作为中国革命母亲河的主体地位,它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水源和生活保障。

  延安时期,延河是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水源,因此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母亲河。延河与宝塔山是延安的重要地理标志。

  自古以来,延河就养育着延安儿女。1935 年 10 月,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中国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安成为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顶级规模、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延河流域内长度在 2 - 10 公里的小支沟 155 条,长度在 10 公里以上、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22 条。西川河、南川河、杜甫川、杏子河等都是延河的重要支流。这些支流为延河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为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 40 年代的陕北延安,毛主席的留影向世人展现了他朴素的形象。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破旧的军装,没有丝毫的奢华与张扬。他的衣着与普通战士别无二致,这不单单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他内心坚定信念和对革命事业执着追求的体现。毛主席深知,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每一份资源都应该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他吃的、穿的和普通战士一样,个人物品中有磨破大洞的旧鞋、满是窟窿眼的羊毛衫、秃毛的牙刷,以及破旧的军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广大军民树立了榜样。

  毛主席在延安的生活与普通战士紧密相连。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一同面对艰苦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毛主席认为省一点,再省一点,老百姓就能多穿一身好衣,多吃一顿饱饭。他时刻关心着百姓的生活,进一步探索他们的疾苦,为改善百姓的生活而不懈努力。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延安,毛主席亲自参与大生产运动,带领军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关心百姓的教育、医疗等问题,积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毛主席的关怀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延安百姓的生活,也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

  1944 年的夏天,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和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起从重庆一路北上,冲破重重阻碍,最终到达延安进行战地采访。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重庆方面的宣传让驻外记者迫切地想了解封锁线后面的真实状态,但他们的申请却多次被拒。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整体考虑,希望准确了解另一支力量,开始向蒋施压,要求派遣观察团赴延安。在美国施压和各国记者强烈要求下,1944 年 2 月 23 日,蒋无奈批准外国记者赴延安参观。然而,即使批准了采访,蒋方面仍作了诸多安排和限制,层层筛选记者及随行人员,不惜安排有关人员冒充记者。最后能够成行的外国记者仅有 6 人,包括福尔曼、记者斯坦因、记者爱泼斯坦、路透社记者武道、塔斯社记者普金科和夏南汉神父。5 月 17 日,由 21 人组成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几番周折终于乘坐一架 DC3 道格拉斯飞机,从重庆飞往了宝鸡,再换乘火车,抵达西安。在西安期间,他们被精心安排了各种活动,对于记者们感兴趣的问题却避而不谈。5 月 31 日,一艘大木船摇摇摆摆,渡过了汹涌的黄河,参观团终于从山西进入了陕甘宁边区。这里没有旗帜,没有标语,没有欢迎人群,前来迎接参观团的只有两位脸色愉快的农民。由于受到指示故意临时改变渡河地点,负责迎接的王震不得不在一天内赶了 250 里路。出现在休息了一晚的参观团面前时,满身尘土、草鞋里的大脚趾上还缠着绷带,血迹斑斑,让记者们深刻感受到一位将军与普通士兵一样的艰苦朴素。

  在记者的镜头下,延安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状态。这里领导和百姓亲密无间,共同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记者们看到了参加大生产运动的士兵们在田里劳动的场景,牛羊满山,农田里种满了小麦、小米、棉花和玉米。老百姓送茶送水,还主动帮忙照料马匹,展现出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在延安,记者们还看到了合作社的布料、维修锄头的人们、护士们忙碌的身影等日常生活场景。这里没有奢华和浮夸,只有朴实的劳动和生活。精心布置的窑洞,充足供给的一日三餐,让记者们感到了边区的丰衣足食。同时,记者们也感受到了这里开放自信的姿态,他们能够完全自由地去做调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没有不准问的问题,也没有被拒绝的答复。

  正是延安这种光明磊落、开放自信的姿态,让记者们感慨万千。他们在这里可以不顾礼貌地询问细节,对于 “匪称” 的攻击而提出不入耳的问题等等,却没有一点人被拒绝。领导们与记者们坦诚相待,无论是在杨家岭大礼堂后面的会议室里穿着草鞋回答问题,还是在窑洞接待室里与记者长时间深入交谈,都展现出了延安的开放与自信。这种姿态让记者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革命力量,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正在创造历史、能够激发人们最高理想和最大牺牲的地方。记者们意识到,在这里,一个被严密封锁以致在外界看来长期扭曲的新世界,逐渐展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将延安的真实状态通过照片和文字传播出去,让世界更了解中国革命的希望和未来。

  40 年代,有一张珍贵的合影记录了三位伟大的革命前辈在延安时期的风采。照片中的三位女性看上去很朴素,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她们三个人从左到右分别是浦安修、、康克清。

  浦安修在 17 岁的时候就参加了爱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她在组织的安排下,在山西抗日前线和延安为抗日战争做贡献。也是在那段日子里面,浦安修在别人的介绍下,与时任八路军副司令的彭德怀结为夫妻。

  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与周总理因为有共同的信仰走到一起,他们从 1919 年在天津领导学生开展爱国运动开始,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是中国妇女的楷模,她在国内外都享有非常高的荣誉。

  康克清是朱德总司令的夫人,她 14 岁就参加了农动。1928 年,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上井冈山的时候,康克清也在其中。康克清在井冈山上认识了朱德,在朱德的追求下,与朱德成为了夫妻。她们三位女性在革命年代,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延河流域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植被覆盖率相比来说较低,抗蚀性较差的黄绵土在雨水冲刷下,容易形成大量泥沙流入河道,导致延河泥沙沉积严重。

  水量减少方面,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延河的径流量逐年减少。流域内水资源配置标准较低,利用效率不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和全省中等水准。部分河流河床干枯,生态用水很难保证,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水质污染也是延河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管网不配套,截污能力低,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经雨水管网直接排放于就近河道。此外,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都对延河水质造成了污染。油气开采与输送、化工类等重点风险源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频率高、防控难度大,也给延河水质带来了风险。

  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 “刚性治标,系统治本” 的总体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延河流域累计建成县级以上污水厂 6 座、镇(村)级污水处理设备(站)53 座,总解决能力达 11.73 万立方米 / 天。建成雨污分流管网 76.1 公里、配套污水收集管网 269.26 公里,完成市污水处理厂、安塞区一污、二污、延长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延长县城建成区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为加强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力度,强力推进系统治水步伐。认线 家加油站全部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延河流域新建清洁井场 11500 个。强化水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水环境监测点位的监测频次由每月 1 次增加为每月 3 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察觉缺陷 119 个,全部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

  市生态环境局宝塔分局开展延河水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规范河道施工作业,全面清理河道 “四乱”,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同时,开展延河流域水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照水质监测结果,科学分析问题产生根源,精准制定整改措施,专人跟踪督导落实,确保问题整改。

  延长县多措并举治理延河,制定印发了《延长县全面实施河长制实施方案》《延长县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建立了延河干支流县镇村三级 “河长” 网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巡查监督管理体系。实施乡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县城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截污箱涵,将城区所有排污口全部接入,平均日收集污水量达 4800 立方米。针对沟道地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收集率达 90% 以上。建设污水处理站 14 个,实施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扩容改造工程,出水水质从一级 A 提标至准四类,污水处理能力由每天 4000 立方米提升至 8000 立方米。

  合理配置水资源,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先保障生态用水。利用调水工程,逐步退减挤占的河道生态用水。通过健全生态泄流、生态流量监控、加大环境执法与督查力度等途径和措施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加强生态流量监测体系建设,并与各河流河长制管理信息化平台联网;增加枯水期河道下泄流量。

  进一步推进农村污染防治,改善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的 “脏、乱、差” 现象。通过建立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推动农村产业体系的调整,控制面源污染。

  对因雨污合流导致污水处理设施进水浓度低的区域,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

  坚持定期对河流进行巡查,针对违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及时制止、及时整改,建立长效机制。结合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需要,科学制定污染物总量消减方案,有效消减入河污染物总量,合理使用水域纳污能力资源,满足水资源保护的要求。

  在 40 年代的延安,延河缓缓流淌,河水虽因泥沙沉积而显得不是那么充沛,但依然是婆姨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阳光洒在延河之上,波光粼粼。婆姨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有的挽着裤脚,有的干脆穿着短裤,踏入清凉的河水中。她们熟练地将衣物浸泡在水中,然后拿起棒槌,有节奏地敲打起来,“咚咚” 的声音在河边回荡,仿佛是一曲独特的生活乐章。河水在她们的搅动下泛起阵阵涟漪,偶尔有小鱼游过,好奇地看着这些忙碌的婆姨们。婆姨们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天说笑,分享着生活中的琐事和趣事。她们的笑声在空气中飘荡,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的婆姨还会唱起信天游,悠扬的歌声在延河两岸回荡,为这平凡的洗衣场景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婆姨们的日常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除了在延河里洗衣服,她们还要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每天清晨,婆姨们早早起床,打扫院子、生火做饭。她们熟练地揉面、蒸馍馍,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小米粥,为家人准备早餐。饭后,婆姨们又忙着收拾碗筷,打扫厨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婆姨们还要精打细算地安排家里的生活开支,尽可能地让家人吃得饱、穿得暖。除了家务劳动,婆姨们还要照顾家人。她们细心地照顾老人和孩子,为他们缝补衣服、照顾生病的家人。在农忙时节,婆姨们也会到田间地头帮忙,为家里的生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婆姨们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支撑起了一个个家庭,她们是延安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北京知青来到陕北插队,他们的生活与当地的婆姨们紧密相连。初到陕北的知青们,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然而,婆姨们的热情和善良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知青点,婆姨们会主动帮助知青们做饭、打扫卫生。她们教知青们如何发面蒸团子、熬糊糊炖菜,还教会了知青们切菜等生活技能。在田间地头,婆姨们和知青们一起劳动,她们用陕北方言交流,虽然知青们一开始听不太懂,但渐渐地也能理解一些。婆姨们会给知青们讲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故事,让知青们更好地了解陕北的文化。在生活中,婆姨们也会关心知青们的感情生活。比如,有一位北京知青冯青山在陕北插队时和他的好朋友赵运飞同时喜欢上当地一个漂亮的姑娘张艾艾。婆姨们看到他们的心思,也会在一旁悄悄议论,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些趣味。

  知青们在陕北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也从中收获了很多。他们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学会了坚强和勇敢。在与婆姨们的互动中,知青们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淳朴和善良,他们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位知青回忆道:“在陕北插队的日子里,婆姨们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她们教会了我们很多生活技能,让我们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们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聊天,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这种情谊不单单是在生活中的相互帮助,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寄托。知青们在离开陕北后,依然怀念着那里的人和事,怀念着与婆姨们一起度过的日子。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和红色基因。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延安成为了中国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让后人铭记那段历史,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延安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这一些地方见证了中国领导下的革命历程,展示了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崇高理想。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参观革命遗址、聆听革命故事、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此外,延安还有许多与革命历史相关的景点,如南泥湾、梁家河知青旧址等,这一些地方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革命历史,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展望未来,延安将在保护历史背景和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延安将加大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力度,完善保护的方法,提高保护水平。同时,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打造更多的红色文化品牌,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延安将积极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延河等河流的治理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方面,延安将快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更美好的延安,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延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为延安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为延安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广大市民要增强主人翁意识,热情参加城市建设和管理,爱护环境,文明出行,一同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更美好的延安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剑桥大学博士后项目的科研特点介绍 下一篇:“人龙”摆上球道后殷若宁抓下第八只“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