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苗木产品 > 灌木

陪伴毛主席25年主席因何事批评:你不过是个秘书
发布时间: 2024-06-02 21:24:06 发布者: 灌木

  对于而言,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便是成为毛主席的秘书。从此,毛主席便深刻地影响了他,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可以这么说,可成为“中央一支笔”,也正是因为他长期工作在毛主席身边……

  1937年3月,25岁的便接到上级通知:鉴于上海形势恶化,要求‘左翼’骨干撤往延安!此时刚刚化名胡定九在培明女中安顿下来的他,便又匆匆踏上了新的征程。

  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战全方面爆发时期,国内掀起了青年学生奔赴延安的热潮。对这些青年学子,我方领导人很是重视,一边争夺人才,成立学校或者扩大现有学校规模来安置学生,另一边专门组织人员到外地招生。

  便被组织派往陕西省泾阳县招生,不过刚好那时中央青年部部长兼西北青年救国会主任冯云斌也在此,训练西安事变后涌现的青年运动骨干和积极分子。

  对于这名年轻人,冯云斌还是听过他的大名的,为此便特意向中央“索要”来辅助他的工作。经过中央批准后,便被调到青训班担任副主任,分管教学。

  当然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在被调到青训班期间,他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17岁便投身革命的李桂英,在从延安陕北公学毕业后,便被分配到青训班社会部工作。

  或许是因为两人有着相同的革命追求、相似的家庭出身等,这就让对李桂英心生好感。为此他便常常到李桂英负责的连队,向其传授工作方法。

  对于,李桂英发自内心的敬佩。在她看来“乔主任”很是博学,有什么难题找他总没错。但是她显然没有注意到,的情感变化,终究是给她写了一封情书,李桂英才明白的想法。

  李桂英对于也不讨厌,两人经过几次长谈后,便决定在一起。后来经过组织部的批准,两人于1939年5月初结婚。

  1940年,为能够更好地训练青年干部,中央便决定将青训班撤回延安,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由于此前的出色表现,为此中央便给他分配了新的任务:担任中青委宣传部部长并主编《中国青年》!

  1941年,对于而言可谓是喜事不断。一件是,他的夫人李桂英先是于1941年1月23日,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另一件是,他受到了毛主席的青睐,点名要他当自己的秘书。

  1941年2月,中央秘书长王若飞便忽然来看,两人在寒暄一会后,王若飞便郑重地说道:“毛主席那里需要人,为此组织上便决定调你到主席那里做秘书工作!”

  王若飞的话,完全是出乎的意料,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有一天能去毛主席身边工作。思索了一下,便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我从来都没有做过秘书工作,我怕当不好……”

  在听了的顾虑后,王若飞便笑着说道:“你可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便急忙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王若飞便说道:“当初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毛主席很是欣赏,说你是个‘人才’。所以毛主席很早便注意到你了,最近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不够,为此主席便点名调你去当秘书,你同时也是中央政治局秘书。”

  刚来到毛主席身边时,被任命为文化秘书(后来成为政治秘书),由于之前他并没有做过秘书工作,为此一时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其实之前毛主席跟谈过一次话,那是第一次跟毛主席进行谈线岁的年轻人的大致经历后,便忙于工作去了。

  无从插手,只得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闲坐,他也不敢直接去询问毛主席自己该做些什么。不过一直这么闲坐着,内心十分不安,为此他便鼓起勇气,走向了毛主席的窑洞。本来,太想去问毛主席该做什么工作,一进去便看到毛主席正在埋头校对文件清样,就说道:“让我来校对吧!”

  于是便接过毛主席手中的工作,开始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完成。做过编辑,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所以经他校对的清样,不仅没有错别字,而且还更正了一些文件最初误印的地方。

  为此,毛主席对这个年轻人的工作很是满意。不过眼前的在秘书工作上只能称为“学徒”,还远远达不到“助手”的标准。

  随着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时间越长,对党的历史和等的思想有了较系统的认识,不过真正让完成从“学徒”到“助手”的转变,还是他1949年全程参与起草和修改影响历史进程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为总结过去的经验,筹备七大召开,中央决定召开六届七中全会:主要探讨党的历史问题!

  原本这次会议拟定2个月,实际上却开了11个月,可想而知起草《决议》的难度之大。在任弼时、张闻天亲自执笔,从旁参与,毛主席再动手修改,前后换过18个文本才获得一致通过。

  乔木在党内不过是一个年轻后辈,但在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也正是从这时起,中央委员会便知道了我们党内有乔木这样一个人才。

  正是因为在这次的工作中,展现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文字修养,深得毛主席器重,因而他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党的七大,并在会上参加了文件整理工作。

  1945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前往重庆和蒋介石谈判。中国各大报刊的头条都报道了这则消息,不过对于站在毛主席身边的却鲜为人知。此处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除去携带警卫员陈龙外,就是秘书,可想而知毛主席对的欣赏和器重。

  在之后的岁月中,不管是延安杨家岭还是枣园工作期间,在闲暇时,便常常会和毛主席谈论各种书籍,并经常帮助毛主席买书、借书。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能够正常的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本身就喜欢读书,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更是深受毛主席的影响,便更注意读各种各样的书。后来,读书便成为了最大的兴趣爱好,在他晚年时,家中藏书达3万多册,装在140个书架上。

  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毛主席高度信任的,先后担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务。

  当时的工作非常辛苦,白天时,作为新闻总署署长、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要办公;在入夜后,毛主席便找商量事情。日子久了,他的身体便扛不住了,被送进了医院。

  因为的病情需要动手术,周总理在得知这件事后,便立即赶往北京医院,召集医生进行会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终经过专家的商讨后,决定:开刀!

  毛主席在得知要动手术后,便让警卫将他的保健医生王鹤滨找来,并对他叮嘱道:“王医生,你代替我去看看同志,他病得很重,住进了北京医院。他可是个大好人哪!”

  王鹤滨随后便立即赶往北京医院,见到了并握着他的手说道:“毛主席很关心你的健康,叫我代表他来看看您。”

  可以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深受毛主席的器重和信任。不过在两人的相交过程中,毛主席也曾批评过,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9年1月,陈云便因为工作上出现的问题而多次向毛主席汇报。对于陈云的某些观点,也是渐渐地被毛主席所认可。

  然而,在某次回忆后陈云察觉缺陷还是没解决,为此便再一次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在听了陈云的汇报后,便觉得他言之有理。

  这时,陈云便说道:“在八届六中全会结束时,我曾将自己的意见转告同志,请他转告给你。”

  然而,由于当时出于特殊原因,并没有将陈云的意见转告毛主席。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在得知这件事后,便非常生气,为此便批评:“你不过是个秘书,副主席的意见不报告?”

  虽然这一次毛主席批评了,但好在马上表示接受批评,而且问题的性质并不严重,为此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此后,便继续留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不过因为他身体的缘故,在1961年8月17日时,便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病情,要求长期请假。

  同志:8月17日信收到,甚念。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将复发……1961年8月25日

  从此,便离开了他的工作岗位,虽然说他名义上还是毛主席的政治秘书,但实际上他已经不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开始了近5年的养病生活。

  西子湖畔,每日清晨总有三辆自行车悠悠地行驶,那便是,还有他的秘书和警卫。沿着西湖转上几圈,便算是早锻炼了。

  平时素不喜欢体育运动的,现在只能选择骑自行车来健身。进入北京之后,轿车进进出出,如今像学生时代那样骑着自行车,他显得自在,仿佛年轻了许多。

  在养病的那些日子里,便听从毛主席的叮嘱,除了“专事游山玩水”外,还“专看闲书,不看正书”。

  早年便写过诗,也喜欢看诗。为此在这次疗养期间,他游览了哈尔滨、大连、长沙、杭州,并迷上了旧体诗词。从1964年开始,便又开始填写旧体诗词。

  同年10月,他便将自己写成的一些词抄送给毛主席。见自己的秘书有了此爱好,毛主席自然是很高兴,便认真阅读。在阅读完毕后,毛主席给出的评价为:此句有些晦涩,但基本上还适用!

  毛主席不仅用了大量时间,逐字逐句地为改词,还要郭沫若等人提意见,并特地于1964年11月23日在致《人民日报》的信上加写了一句话:请加斧削,如以为可,请予发表!

  在受到毛主席的鼓舞后,便于当年春夏陆续写出30多首词和律诗,并继续呈送毛主席。这些诗词大多经过毛主席的进行修改。对此曾回忆道:

  不过和领袖的这种诗词交往,在1965年6月时戛然而止。不过在1966年时,毛主席还是接见了。

  在经过的请求后,终于还是见到了在此视察工作的毛主席。原本有很多话要说,结果在见面时思路全乱了,原本要向毛主席诉说的一些话,都没有说出口。

  毛主席对他说的话,也很简单:“你回到北京,少说话,多看看,多了解情况。”

  就这样,简短地见了一面,毛主席就去忙别的事情去了。同样自己也没想到,这竟然是自己和毛主席的最后一次谈话!

  作为毛主席多年的秘书,对于毛主席还是 有感情的。虽说他这一生不知跟毛主席见过多少次,但这最后一次谈话实在太令人遗憾了。此后,多次跟家里人说起:“我最后那次见主席,怎么会把要讲的话都忘了讲呢!”

  1967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毛主席要上城楼。当轿车从出来,驶向城楼,中途经过住处时,毛主席便突然说道:“停车”。

  毛主席的这道命令,让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感到意外,因为在出发前,毛主席并未说过要在半路停车。

  听到主席的话后,张耀祠便反应了过来,当即下车去敲胡宅的门。然而张耀祠并没有来过的住处,下车便径直向东大门走去。

  当时的住宅有两扇门,东大门一直紧闭,从未启用。家人平时进出,都是走胡同里朝北的大门。

  张耀祠咚咚地敲着东大门,胡宅里的人谁都没注意。张耀祠在敲了一会后,四周便有很多人跑过来,围观毛主席。张耀祠见无人开门,便以为不在家,再加上围观的群众迅速增加,毛主席便只好离开。

  第二天便有几位的人员来到他家,观察的四周的地形。这时也接到通知,毛主席说昨日走错门,今日要再来。

  不过因为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毛主席并没有,反而是说了一句话:“我心到了!”这句话后来传到耳中,他也说了一句话:“我心领了!”

  平心而论,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个春秋,一向是勤勤恳恳,也不出头露面,为此毛主席对他的印象一直不错。

上一篇:【48812】女儿:毛主席作品绝不是父亲代笔(图) 下一篇:【48812】【新闻早餐】※请留心!3月24日起 延吉部分公交线路有调整※这家医院注册对全州员工门诊统筹报销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