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苗木产品 > 草坪

新疆尔族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与人居环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16 15:53:57 发布者: 草坪

  内容导读:传统村落是一种鲜活的且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较高的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则意味着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较高。基于此,本文选取新疆尔族村落为研究对象,以麻扎村为实证对象,探讨民族聚集区的地域、文化、群体、历史等不同资源禀赋作用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村落文化景观与人居环境,并探究两者之间内在的关联性,揭示民族文化交融地区的乡村人文景观特色与人居环境的一般规律特征,以期为民族聚集区的古村落保护提供原真性的技术指导,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顶级规模、保存最为完整、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高的传统村落。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相比全国261.7万个自然村而言,具有保护价值与保护规模且被评选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乡村仅占乡村总量的2.9%。

  新疆处于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亦是当代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新疆地区的传统村落不仅仅具备特殊的地缘空间格局,而且具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遗产景观。基于此,本文选取新疆尔族的传统村落——麻扎村进行文化景观与人居环境研究,从而探讨地域特色与边疆民族文化交融的乡土村落形态规律与建筑文化特色。

  “人居环境”一词来源于吴良镛先生《人居环境科学》 一书,人居环境研究是指以人类聚居特征、内在机制、外在规律等进行研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人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抓手。不同的传统村落受地理格局、文化区位、历史沿革、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社会人口等综合因素影响,会造就出不同气质、不同形态、不一样的风格的人居环境。

  随着城镇化、产业化、老龄化等多重影响,传统村落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人口空心化带来的建筑、耕地的闲置与空置,文化断层与生态恶化。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找回乡愁及传承地域乡村风貌成为关注点。《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精确指出人居环境涉及乡村室外环境、村容村貌及基本设施等。当然,最终目标不仅是让乡村实现空间化的整齐与整洁,也要从生活之“本”的角度提升主体性,从而带来宜业的可能性。

  目前乡村村落普遍面临由于人口外迁出现的“人的空心化”问题,随之而来的空间的空心化与文化的空质化加剧乡村文化、乡风文明的割裂。通过物质空间包括空间节点设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特色家具设计等人居建设,筑巢引“凤”,从而增加人口回归的可能性,加强文化的传承与乡风文明的延续。

  少数民族的乡村村落受血缘、地缘影响较大,宗族关系较为复杂,造成村落的社会关系呈现强关联状态。这 种传统村落空间亦是以宗族聚集的关系而建设,空间呈现单核心的聚集状态。其核心空间往往是少数民族村落中公共建筑或者公共空间,例如,新疆尔族村落核心是寺,村落围绕寺而建设。云南纳西族村落核心是四方街,村落围绕矩形开放空间而建设。文化景观与人居环境是传统村落中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乡村村落的非物质 性文化内核与空间承载,后者是村落基于生活、生产背景的“源”面貌,两者缺一不可。

  麻扎村又称麻扎阿勒迪村,2005年入选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2012年入选国家级的传统村落,隶属于新疆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图1)。地处火焰山南麓吐峪沟南沟口,村域面积12平方千米。西距吐鲁番市约45千米,东距鄯善县54千米(图2)。

  麻扎村地处吐鲁番火焰山吐峪沟南端沟口,地貌上位于火焰山剥蚀沉积物冲积扇平原,苏贝希河从中间流过,形成冲积扇上的绿洲平原,属于绿洲型传统村落4。由于火焰山周围属于沙地,沙子热容比较低,造成整体环境和温度较高,夏季温度在48℃以上,气候干燥、日照充足,体感热舒适性差,属于典型火洲气候。

  麻扎村位于吐峪沟的冲积平原,苏贝希河穿村落而过。受河流冲击作用而形成的冲积扇阶地上,与周围山体的距离较近,整体村落形态为沿河分布的带状(图3)。依靠道路串联村落内部的各个组团,民居建筑建设在山谷沟地东侧,依台地而建,错落有致。选址暗合适应坡谷地形和向 阳背风的沙漠戈壁地形气候的合理结果(图4)。

  麻扎村最早历史追溯到西汉,曾为车师都尉国所在地。随着佛教在西域36国中开始兴盛,到481年麻扎村北部开凿佛教石窟,此时麻扎村隶属于高昌国。792年,为唐代管辖时期,此时隶属于西洲高昌县。到1392年即明洪武时期,教与佛教发生宗教碰撞,教从此扎根麻扎村,但礼佛的石窟依然被保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鄯善县建制,麻扎村隶属于吐峪沟台鄯善县。1933年中华民国时期取消乡约制,麻扎村隶属于鲁克沁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麻扎村隶属于吐峪沟乡。1984年麻扎村合并到吐峪沟乡吐峪沟村行政村。2004年开始麻扎村作为AAAA级景区开始对外开放。(图5)

  麻扎村由新村与老村共同构成。其中老村的村落形态沿河道东侧而建呈带状空间,整体形态呈现“几”字,主要聚集在吐峪沟沟口与河道冲积的绿洲平原交会处。村落又以寺为村落几何中心向外进行居住功能的拓展与延伸,是一种带状与向心性混合空间的村落形态。麻扎墓葬位于河道西侧,老村的西北处高地。麻扎墓葬与寺形成空间对景效果。(图6)

  公共空间分成两类,一类是供日常生活的交往空间,另一类是供大型集会使用的公共交往空间。两类空间在麻扎村均有存在。少数民族尔族的生活方式是在户前放置一张床并铺上彩色毛毯,俗称卡塔,成为居家日常与邻里交往的休憩空间(图7、图8)。麻扎村老村中心位置便是寺礼拜堂,整个村域建设均围绕寺及其前置广场而建设。这两类空间不仅是麻扎村公共生活空间的集合,也是其生活习俗与文化的展示,是典型的特色文化景观 (图9)。

  村落道路系统格局围绕中心寺而布置,由于麻扎村已经开发成景区,所有道路均为步行系统,最终形成“两横两纵”+ 支路的道路网系统。两纵贯穿村落南北的主要步行干道,左纵道路是作为景区游览的重要线路,串联麻扎村入口、重要商业售卖区、历史建筑区,最终连接到清线米,单侧临街单侧临水。而右纵道路中段连接寺,北段可通往北魏开凿的千佛洞,南段连接麻扎新村,是一条生活、生产相兼容的道路。道路宽度为3~4米。两横道路即围绕寺西北、东南方向的道路,道路宽度为8~10米,具有兼容礼拜的大型集散活动功能。

  麻扎村建筑为典型干旱地区生土建筑。建筑高度为1~2 层(图10),建造中结合地形条件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关系,利用柱廊、棚架等虚空间进行室外过渡与转折(图11)。建 筑色彩以土黄色为主,点缀色较为明亮,主要用在大门、窗户等构件上(图12)。建造形式有土拱窑式(图13)、梁柱式(图14)、砖混式等。屋顶以平屋顶为主,房屋以院落为单元进行组合,院落会架棚架。建筑屋顶会结合棚架,设置晾晒房,用于葡萄干的晾晒(图15)。麻扎村是典型农业型生活、生产相结合的村落。

  吐峪沟盛产黏土,土质黏性高,硬度大,作为该地域的主要建筑材料经常使用。早在高昌王国时建筑材料选择与砌筑方式便是如此。麻扎村主要的建筑材料包括生土、砖、木,其中生土材料占比在85%以上。由于建筑结构不同,建筑材料使用方式有所差异。其中梁柱式建筑以夯土作为基础,建筑墙体以土坯砖为主,建筑抹面为草泥。土拱窑式建筑以夯土作为建筑基础与墙体,屋顶采用土坯砌拱而成,建筑墙体不进行抹面处理。

  传统村落是具有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特征的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聚集区域,是我国极其宝贵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本文从村落选址、历史沿革、空间形态及公共空间探究村落特色的文化景观特色,从道路格局、建筑风貌、建筑材料探究村落的人居环境特征,从而深入探讨麻扎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建筑文化延续、生活文化重塑的过程,揭示民族文化交融的乡土村落形态与一般建筑空间规律,以期为民族聚集区的古村落的保护提供原真性的技术指导,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 杰恩斯·马坦,何建村,多里肯·尼合买提.新疆牧:区与牧区水利建设[J].水利经济,2009,27(5):46-50,77.

  [2] 李晶,蔡忠原.关中地区乡村村落人居环境特色营建:以陕西富平文宗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234-235.

  (本文作者:李晶,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叶风,浙江传媒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本文系2021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1J027,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202147930,2022年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2ZSZX02。本文入编《中国民族建筑学术论文特辑2023》)

上一篇:森林里的“碳”库宝藏: 从树木呼吸中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下一篇:研讨标明:我国植被以三倍全球均速继续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