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苗木产品 > 植被

中国拥有1426亿棵树!首张“树密度地图”揭示森林奥秘
发布时间: 2025-04-27 04:43:25 发布者: 植被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森林的繁盛和巨树的雄伟构成了中国自然生态的壮丽画卷。走过南海之滨与雪域高原,郭庆华的科研之旅始终被藏东南的原始森林深深震撼。近日,他和北京大学的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共同发布我国首张“树密度地图”,揭开了中国森林资源的神秘面纱。该成果以全国范围为背景,首次系统性地展示了我国森林树木的总数及其分布特征,成为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石。

  这张颇具信息量的“树密度地图”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树木数量的直接视觉呈现,还为我国的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详细的空间分布数据。全国的树木总量约为1426亿棵,这个巨大的数字是怎么样产生的?郭庆华向公众详细地理解阅读了这项成果的背后。

  树密度的意义 树密度作为每公顷树木的数量,是生态学中森林健康与稳定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林分动态、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一份经过科研认真研究的“树密度地图”不仅能帮助评估森林的健康情况,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ECO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此外,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树木的数量与分布直接影响碳储量的评估和碳汇政策的制定。郭庆华指出,“树密度地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与生态保护进入全新阶段。

  释放的数据价值:树木数量与分布特征 根据“树密度地图”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森林的平均树木密度为每公顷689棵,总树木数量达1426亿棵,平均每位中国人大约拥有100棵树。研究还指出,各个地域的树木分布差异显著,东北、西南和华南地区的树木数量相对集中,而西北和华北地区因自然条件复杂,林木则显得稀疏。尤其是西南地区,以约360亿棵树居全国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华南的328亿棵和华东的259亿棵。不同的植被类型也显现出鲜明的特色,寒温带针叶林的密度最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次之,而温带草原及荒漠区的树木则相对稀少。

  再比如,长江流域以约496亿棵树的数量独占鳌头,随后是东南诸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珠江流域及松辽河流域,这些区域的树木数量均超过100亿棵。然而,树密度的分布特征却不同于树木总数的分布,由此可见不同流域在森林管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上存在很明显差异。

  科技创新助力森林资源调查 在这一个数字背后,是郭庆华团队的艰辛付出。自2008年至今,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了超过400TB的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激光雷达技术的引入,为森林资源调查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这种技术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得到森林的三维结构信息,成为实现高频次、大范围监测的“利器”。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激光雷达被证明可以精准地获取树木的高度、冠层结构和生物量,从而为森林健康状态与生物多样性评估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在郭庆华的团队中,科研人员使用不相同类型的激光雷达,结合无人机技术,灵活应对不同的地形与植被特征,从而获取准确数据。这种高精度测量的方法极大的提升了森林资源调查的效率,为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数据。

  “寻找最高树”的历程 激光雷达技术不仅助力森林调查,更在寻找最高树的征程中表现卓越。在藏东南的原始森林中,郭庆华的科研团队利用激光雷达科技,对潜在巨树分布区域进行详尽数据采集。通过激光雷达,他们获得了详细的三维点云模型,识别出树木的多项参数。2022年,西藏墨脱的76.8米不丹松以及82.6米的新“树王”,前后继承了中国最高树的纪录。最近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102.3米高的藏南柏木,成为亚最高树,这样的发现仿佛为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彰显了激光雷达的价值。

  推动科学管理与规划 郭庆华表示,科学的规划与有效的管理至关重要,激光雷达帮助更好地理解森林的结构与动态,为碳汇效益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树密度地图”的分析,科研人员能够提出在恰当的地方种植合适数量的树法。同时也表明,树木的种植并不是越多越好,适当的密度有助于树木的健康成长,这为未来的森林管理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指导。

  未来的发展与战略 展望未来,郭庆华充满信心地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森林资源调查将迎来新的突破。科研工作将重心从传统的人工测量转向现代化、智能化,助力我国在森林ECO建设中的持续进步。“树密度地图”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森林资源的新视野,更是对公众对于森林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的提升。我们将共同期待未来的更多发现,见证中国森林状况的持续改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陆地ECO中的碳储量正在添加 其间大部分储存在非生物库中 下一篇:历时25年撰写的《我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