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0月10日电(记者岳冉冉)《生物多样性条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11日将在昆明开幕。10日,我国科学院在昆明植物研讨所发布了多项生物多样性效果。
“我国已根本完成了在国家水平摸清首要生物类群和植被类型的方针。”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从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现状、维护、搜集、保藏、开发和使用,及大数据渠道建造等方面介绍了中科院相关效果。
2021年宣布的《我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中包含了11.5万个生物物种。仅2020年,我国宣布的新物种超越2400种,占全球新宣布物种总数的10%以上。近年来,我国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讨网络,其间,鸟类网用卫星追寻器标记了140多种4000多只迁徙鸟类40多亿条数据。正在展开的第2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行将发动的第三次新疆自然资源科考等将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本底和改变供给详尽材料。
《我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汇集了735万份生物资源数据。我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7468种、25.8万份生物种质资源,使我国的特有种、珍稀濒危种及具有极端严重经济、生态和科研价值的物种安全得到有力保证。
我国科学院主导或联合建议的“万犬国际基因组方案”“万种鸟类基因组方案”“万种鱼类基因组方案”等为了解生物多样性来源与演化供给了簇新视角。
“大熊猫的维护在整个国际都是成功事例,也为国际濒危物种维护树立了旗号。”中科院院士魏辅文说,“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多只,到现在的1800多只,大熊猫完成了种群数的增加,得益于我国强有力的维护的办法和科学支撑。”
张亚平表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研讨对制定生物多样性维护规划供给了重要科学支撑,对我国实行《生物多样性条约》具有极端严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