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的发布引发了广泛关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在人工林保存面积与草地面积方面均居世界第一,展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上的显著成就。这份正式公报由自然资源部于近日发布,标志着2024年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在当前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生态危机显著加剧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的政策重点。中国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根据公报,当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超25%,成功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彰显了国家在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两手抓的努力。
具体而言,2023年度的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中国的林地总面积达到了28369.57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额外约为19660.49万公顷,竹林地为697.79万公顷,灌木林地约为5899.77万公顷,别的类型的林地为2111.52万公顷。这一系列数据不仅体现了我国丰富的林地资源,也为生物多样性保留与生态平衡筑牢了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到9240.87万公顷,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者。其中,森林蓄积量高达206.76亿立方米,再次证明了中国在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同时,人工林的丰富度也为乡村发展与生态扶贫提供了强劲的支持,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而在草地资源的管理上,我国同样表现不凡。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的草地总面积达到26321.57万公顷,天然牧草地面积为21255.03万公顷,人工牧草地为58.82万公顷,其他草地则占据了5007.73万公顷。特别是在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方面,我国保持在50%以上,显示了良好的生态修复成果。
这样的发展成就,无疑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示范意义。在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无疑是值得学习的范本。我国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扎实的生态建设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助力全球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确保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日子里,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将继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方针,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展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价值。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种生态成就风险了国土资源的保护,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保护自然资源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综上所述,2024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的发布,不单单是数据的呈现,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展望未来,中国自然资源部将逐步加强对森林和草地的保护与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更高水平,为构建美好生态环境贡献更大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